青少年心理卡包含:一次医院级心理筛查,一次面对面心理干预,一次父母成长课程。
由学校或家委会负责宣导,家长自主购买:每人/学期:35元。
如果出现以下问题,家长或学生或者学校班主任,心理老师在线联系我们,我们会在3分钟内回复同时跟进。
1,孩子多动行为,易情绪化,注意力不集中等及时有效的干预
2,住宿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干预
3,医院诊断后心理症解决方案(抑郁,焦虑等)
4,厌学,不上学心理及时干预
5,考试紧张,学习压力大心理干预
6,情绪不稳定,低落等及时干预
7,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及时干预
8,单亲家庭及时关爱服务
9,校园霸凌问题干预
不只是亲密关系,工作上的伙伴关系也是一样,因为工作上也是密集的相处,所以有很多个性,到后都是隐藏不了的。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意思是,怎么样不要把很多的感觉、情绪都压在心里面;勇敢的找对方谈,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。
有时候当我们面对,对老师、主管、长辈会莫名其妙的,没办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。譬如说这个长辈说了某些话让我们感到受伤,但是我们就是无法开口跟他说:「你说的那些话,让我有不舒服的感觉。」然后,我们好像就要把那个不舒服吞下去;试试看表达自己。有时候真的讲了,那位长辈就会很生气吗?他就会很尴尬吗?还是他会觉得说:很不好意思,我讲这样的话让你听了不舒服。
这样的表达是不容易的,但是可以去做做看。
我们很容易有这样的预设立场,因为我们传统有那种观念--劝和不劝离。好像一个人结了婚,就要好好地维持婚姻;而这个婚姻本身已经没有力气再前进,但是我们一直给当事人鼓励,叫他要忍耐,叫他还要想方设法。
很重要的是去感觉当事人本身的状态。对于婚姻他怎么描述;如果他努力过了,他自己的生命在这个过程当中,有不断的去学习跟成长,但是他的另外一半一直无动于衷,他的另外一半一直被自己的生命课题卡在那里;那这个人要不要继续跟这一段关系奋战下去?
那很多时候说不定谈判离婚,对另外一个人反而造成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用;譬如说离婚之后,两个人的生命都得到造就。所以问题不是「离」跟「不离」。
一个孩子读到初中、高中了,他不想念书,他想要休学,想要退学;我们是辅导他克服困难,继续学习,还是我们要支持他就休学、就退学?
我们没有预设立场,完全是在跟对方接触的过程中去感觉,感觉他自己本身的意愿,还有整个情况、局势怎么样对他的生命是好的。
家有青少年,父母要难得胡涂
当孩子进入青少年的阶段,做父母的个,就是「不能太精明」,看得太清楚,讲话太锐利,这样的话跟青少年的关系不会太好;但是父母又不能够「真胡涂 (第二个) 」,被孩子玩弄、耍弄,弄得我们什么都不知道。
所以,父母要「难得胡涂」,也就是「装胡涂」:什么都知道但是装作不知道;看得很清楚,但是有时候讲话会给年轻人留三分情面,有时候甚至只是稍微点一下而已。
青少年很需要的就是有一个空间。一个可以做自己的空间,一个可以自己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的空间,一个面对自己良知的空间。
如果做父母的太快、太急于替年轻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,这就是在剥夺他的空间;如果做父母的对他的所作所为,太快、太直接的给予评断跟批判,这也是在剥夺他的空间。
做父母的不要成为孩子的良知,父母不是一天到晚要告诉青少年「什么是对」、「什么是错」、「你要怎么做才是好」、「如果你怎么做就会有灾难」等等,这不是父母的责任,不是父母要去做的事情。
父母是要透过恰当的响应、恰当的问话,让孩子能够去面对自己的良知。孩子的内心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他:「你这样做是对的」,还是「你这样做是不对的」;或者这个声音会告诉他:「你可以怎么样做,对你自己或是对别人会比较好」。
终,一个孩子要由他的内心来领导,而不是父母继续来领导这个孩子。
从事家庭教育,青少年心理咨询,生命成长10年以前来,面对大量的案例,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和督导。孩子,家庭,夫妻等在这个过程中,都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,
跟这样的伴侣相处,我们要反问自己:
我内心的孩子会玩吗?喜欢玩吗?
我们两个可以玩在一起吗?
他想玩的东西跟我想玩的东西,是一样的吗?
我玩他想玩的,那他会玩我想玩的吗?
我的内在小孩,想要去玩的是什么?
我可以邀请我的另一半,他陪我像我陪他一样,我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吗?